2)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 下_重生南美做国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定程度上缓解了,因为早前战争原因,与英、法、意三国间的紧张关系,各国间的经济交往逐渐趋向于开放、紧密,汉国本土生产的化工、电气等产品,也获准进入德国、奥匈帝国等多个欧洲国家,并且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市场份额。

  汉国政府满世界寻找国家合作,进行技术交换的举动,不仅补齐了本土工业的多项短板,也为本土工业商品的输出,提供了一个渠道。

  十九世纪末、二十世纪初,西方列强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经济时期,而帝国主义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贸易保护主义,本国市场和本国附属的殖民地只允许本国商品进入,外国商品不经允许,绝对不能进去本国市场。

  庞大的殖民地市场为英法两国提供了庞大的工业市场,大量的本土工业商品通过远洋运输,进入殖民地,然后以垄断性的姿态大肆倾销,最终获取极为可观的经济利益。

  后发工业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,本土的工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,因此必须走向扩张海外市场的道路,这也是二十世纪初,美国、德国等后发工业强国挑战英法殖民秩序的主要原因。

  和德国、美国相比,汉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,还没有达到本土市场饱和的程度,但是在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即将完成时,面对本土工业产能突飞猛进般的扩张速度,提前筹划本土产品未来的海外市场布局,已经是一件摆在政府眼前的要事。

  19世纪70年代后期,英国人托马斯通过向衬有白云石的贝塞麦转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,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。

 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广泛利用含磷铁矿、提高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有了可能。

  1879年德国人破解了托马斯发明的钢铁冶炼方法,并且将其应用于本土钢铁冶炼行业,

  19世纪90年代初期,得知托马斯冶炼法在欧洲诸国间的传播和扩散,

  汉国政府对这一最新技术成就作出了迅速反应。

  1882年12月,由汉国驻德国公使馆牵头,汉国钢铁联合体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技术引入了汉国,汉国的钢产量由此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。次年,汉国生产托马斯钢1782吨,贝塞麦钢1.1万吨。

  到1889年年初,受到大办铁路的影响,

  汉国本土的粗钢产量达到每年24万吨的规模,生铁产量达到每年31万吨。

  同一年,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。

  美国以402万吨居世界首位。

  英国排在世界第二,产量增加到353.6万吨。

  德国以201万吨紧随英国之后,名列世界第三。

  法国虽然排在第四位,但产量仅有70万吨,与前三强差距甚大。

  俄国产量缓慢增长到37.8万吨,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ula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