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碰撞_将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极推动事情的进展,一边还在商讨殿前司禁军的整编事宜,在为将要到来的大规模军队整编做着准备。

  而以城府深沉著称,也更注重政治手腕的文臣们,却是红了眼,开始在朝堂之上大肆抨击枢密院和兵部官吏,甚至有的人已经直接将居心叵测这样的字眼挂在了嘴边,矛头直指几位枢密重臣。

  无论是中书,还是吏部,户部,开始渐渐有了限制军权的呼声。

  这无疑是失控的一种先兆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  几次廷议都是争吵中结束,文武重臣们的辩论,就算是文臣们靠着便给的口舌压倒武臣,武臣们也没有丝毫退让的打算。

  这样的碰撞是十分罕见的,和此时的纷乱相比,年前时候的文武之争,显得就过于平淡了。

  这并非是一种常态,而是矛盾积累而引发的必然来到的一场政治较量。

  因为功勋愈来愈著,加上一统中原的雄心必然要靠武人来完成,无论是朝堂上的武臣,还是军中的将领,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权柄,在朝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。

  而文臣们天然也有着压制武人的责任感,对于越来越不服管束的骄兵悍将的不满,累积下来,也就有了这样一个局面。

  这无关对错,权力上的争夺,理念上的碰撞,都促成了这一切。

  实际上,这样的碰撞来的早了些,一般来说,这样的政争都会发生在天下大定的前后,表现出来,便是功臣名将们的纷纷陨落,历朝开国君主们,趁着这样一个机会,将有功之臣们顺手除掉,来奠定皇权的威严。

  但现在,大秦的这场风波,却发生在一个不尴不尬的时刻,偶然和必然揉合在一起,终于在大秦成武七年初爆发了出来。

  细细想来,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,不得不说,晋国公赵石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。

  不用怀疑,看上去,这件事跟赵石关系不大,更非是其一力引发,但只要想想前因后果,便会明白,如今这番动荡的局面,和赵石本人脱不开干系。

  大秦急剧扩张的疆域,有一多半都是赵石之功,吐蕃,蜀中南蛮,草原部族,纷纷臣服于大秦脚下。

  这样急剧的扩张,给大秦臣民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,无论文武,在这样一个局面之下,在思维之上,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。

  武人们感到越发振奋,也有了底气,文人们在渴望名标青史的同时,也对武人们开始越发警惕。

  而功勋赫赫的大将军赵石回到长安,更是搅动了长安风雨。

  可以说,如果大将军赵石不在京师,向京军,殿前司禁军改编这样的事情,都将一拖再拖,不会像现在这样,推进的如此迅速果断。

  这样一来,也就明白了,晋国公赵石坐镇京师,给了武臣们多大的鼓励,无论是枢密使李承乾,还是枢密副使张承,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ula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